• 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专题报道

    既是引水人 又是供水人 ——水电一局新疆38团项目扎根兵团服务属地牧民饮水工作纪实
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3-31 信息来源:四公司 作者:蔡利娜 摄影:蔡利娜 字号:[ ] 分享

    由水电一局四公司承建的兵团第二师38团二期水利工程,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,是兵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。项目部团队不仅在高山引水、服务兵团上积极作为,更是作为国资央企,深度融入地方、扎根高原、服务牧民,彰显了企业的担当精神、大爱精神。

    吃水难

    沿着且末县南屯38团团部,驱车一路向南,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,大概3个小时后,抵达水电一局38团二期水利工程的项目驻地。在驻地周边,有当地牧民,他们以维吾尔族居多,祖祖辈辈的放牧习惯早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。每年3月至11月,纯朴的维族人民和羊群、牛群就会如约出现在昆仑山上。长达9个月的放牧生活,没有水是无法存活的,而他们的居住地附近,根本没有符合要求的生活用水。他们常常顶着风沙,驱车15公里颠簸半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水沟,在那里可以取雪融水,而在这过程中,遇到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已是司空见惯。水的问题如一条拦路虎,挡在了他们面前,成为了很多牧民的苦恼。 

    引水难

    牧民的问题,其实也是项目部面临的难题。昆仑山脚下,放眼望去,是连绵起伏、错落跌宕的纵横山脉。项目部将驻地建在了山谷中间的地势低凹处,这样,一方面可以防止沙尘暴的侵袭,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便于取用饮用水。驻地管理人员、作业人员共计130余人的用水问题是项目部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,怎么办?敢于吃苦、能征善战的水电一局人相信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。他们徒步对周边反复考查后,在距项目驻地2公里外的地方,发现一处可以使用的泉眼水,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让项目部所有参建人员喜出望外。于是,项目部通过埋设长距离的PVC管和安装抽排、加压设备,将活水成功引到了驻地。但问题又来了,直接引来的水含沙量大,不能直接饮用,怎么办?过滤。项目部领导经过商讨,决定购置一套净化过滤设备。新设备投入使用后,解决了项目部的用水问题,但因使用人数过多,每晚10点左右就要停水储水,以备第二天早上正常使用。

    守初心  担使命

    水,是生命之源。在沙漠尽头的昆仑山脚下,这更是一个硬道理。尝过了“吃水难”的苦,作为国资央企的水电一局,不能、不忍更不愿把这份苦延续下去,他们要敞开胸怀,帮助维族同胞,让他们尝到昆仑山水的甜。

    怀揣这样的初心和使命,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项目部自愿承担起为当地村民、检查站无偿提供生活饮用水的工作,不计成本、不怕麻烦。在与项目部沟通得到项目领导的批准和综合管理部的大力支持后,他们三、四天便会来取水一次,一来二往大家都成了朋友,结下了友谊。他们不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姓名,就如同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一样,但他们知道,我们是中国电建旗下的水电一局。他们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,岁月的沉淀、风沙的洗礼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,但每次取水时,在与项目部人员的交谈中,会憨厚地点头微笑,黝黑的脸上漾满了感激之情,一双无处安放的手在走的时候会频频挥手道谢。每一句“谢谢,谢谢”虽然简单,但却动听;虽然晦涩难懂,但却沁人心脾,成为最美的语言。

    讲融入  求服务

    日复一日,新疆38团项目部与喀特勒什村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来往关系。在遇到大型传统节日时,项目部在不超标准的前提下,也会购买村民的羊只,既省去了下山采购的交通费用和人力、时间,又能使参建员工尝到最正宗、最地道的当地风味,体验当地醇厚的民俗风情,促进了维汉两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民族团结,真正以实际行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:“民族团结非常重要,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”在牧民需要时,项目部会随时出动机械设备为其修缮牧羊路,会为其提供修缮羊圈用的五金工具……天气寒冷,但在昆仑山脚下,却在不断上演着一幕又一幕动人心弦的暖心故事。

    既是引水人  又是供水人

    新疆38团项目部既是昆仑山上的攻坚引水人,又是当地牧民的热心供水人。语言不通,但我们的心灵相通。文化各异,但我们的情愫相同。水,拉近我们的距离,让我们相识、相知、相爱、相护。

    “予人玫瑰,手留余香”。项目部的善举不仅打通了语言交流的屏障,切实帮助了属地牧民,而且提高了水电一局在属地的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,更是谱写了一曲融疆援疆行动的生动赞歌。未来,项目部还将竭尽全力为属地做出更大贡献,助力民族团结、互融共建、融疆援疆工作迈向更高台阶。








   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    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