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绽放在戈壁高原 |
|||||
|
|||||
在广袤而神秘的戈壁高原天空湛蓝,星空璀璨,这里布满粗砂、砾石,踏在上面,沙沙作响,掘进机向昆仑山深处缓慢挺进,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地方。在这片荒凉土地上,青春的故事在不断绽放。38团二期水利工程土建十一标项目部20名95后青年在这里追逐梦想,他们在沙漠里埋下希望的种子,在戈壁中创造奇迹。他们传承电建人的征战精神,创新创效,以无畏的姿态面对艰苦的环境,用拼搏与奋斗的精神谱写一曲新时代电建人的青春之歌。 披荆斩棘 无畏远方 “选择了就不后悔,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,越是艰苦的地方,越能展现男儿本色”,项目副队长董贺龙如是说。2023年项目开工后,董贺龙就一直坚守在这里。2年来,他把自己的情感全都寄托在昆仑山,施工现场每一处都留下了他踏实的脚步和辛勤的汗水。每一项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,他都铭记在心,成竹在胸。在工作中,他严格过程控制,凭数据说话,保证质量。他说:“我们任何一个疏忽,都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,我们必须用十二分的精心、细心、用心、耐心,为质量和安全保驾护航。” 这里生活环境艰苦,作业环境恶劣,只要刮起大风,瞬间狂沙飞舞、天昏地暗。隧洞里阴冷,特别是到了冬天,即便穿上厚厚的棉衣,都抵不住渗入骨子里的寒气。初到施工现场,现场技术员易锦成没有被无人区艰苦环境吓倒,而是暗下决心,努力学习施工技术,在导师带徒活动中,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,争取一年后成为技术骨干。他说:“干一行就要专一行、精一行、爱一行。确保施工安全质量是我的职责,也是使命。” 风华正茂、血气方刚的年龄,现场技术员卢江每日面对的却是沟壑纵横、层峦叠嶂的山谷,陪伴他的是空旷寂寞的大山。有人问他,为什么要来38团项目部?他说:“如果谁都不愿意在艰苦的地方,‘引昆仑雪水,灌溉三十八团广袤土地的目标’谁来保证?” 耐得住寂寞,才能守得住繁华。资料员申申爱岗位也爱生活。他家在河南,一年只能回去1次,项目部就是他的第二个家。闲暇之余,他感到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到距离驻地150公里的南屯镇去转转,买点自己想吃的零食和生活用品,看看熙熙攘攘的人流。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,磨炼了他刚强的意志。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,人生因奋斗而升华。初到高原,财务管理部主任王梦洋被壮丽的自然风光所震撼,但同时也感受到工作环境的艰苦。做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,他总是冲在最前面。为保证项目部资金拨付及时到位,就连手壁骨折也没阻挡他工作的热情,虽然手臂一直打着绷带,但手头上的工作一项都没落下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,只要有梦想、有追求,平凡的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。 “缺氧不缺精神,艰苦不怕吃苦,海拔高境界更高”。这是钟万林来到项目上立下的铮铮誓言。他脱下喜服,穿上工作服,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代高洁,一路向西北,穿越4000多公里,来到了海拔3000米的项目。这就是援疆建设者的情怀,路虽难,筑梦未来。 项目所有职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——呼吸困难,心跳加快,血压升高、头痛、失眠、食欲减退,加之交通不便极大增加了综合管理部工作的难度,王胤博、韩佳佳想方设法做好各项防范措施,担心项目部人员吃不好,定期下山采购新鲜的瓜果蔬菜肉类等物资。综合管理部常备高原药品及氧气罐,轮流安排大家到低海拔的地方采购个人物品,帮助项目部人员取快递、购买生活物资,每次车辆上山,都承载了项目部人员满满的幸福。他们坚持“职工之事无小事”的理念,秉承“热心、匠心、舒心、放心、精心”的服务标准,扎实做好项目后勤保障工作, 以青春热血筑梦前行,正是这样一批年轻人用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。曙光在前,胜利在望,他们将以百米冲刺的毅力奋然向前,奋力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
|